后澆帶按使用功能劃分主要有伸縮后澆帶和沉降后澆帶兩種,具體施工中應區(qū)分后澆帶的性質和功能,分別采取不同的施工工藝和措施對鋼筋進行處理。
(1)伸縮后澆帶主要是為了解決大體積混凝土和超長結構收縮變形而設置。“它的作用在于減少混凝土的收縮應力,而不能減少溫度應力,應提高它對溫度應力的耐受能力,所以通過后澆帶的板、墻鋼筋應斷開搭接,以便兩部分混凝土各自自由收縮。”這一點在實際施工中往往容易被忽視和誤導,導致后澆帶起不到應有的作用。采用上述斷離法,如采用綁扎則應根據設計及規(guī)范要求滿足大于主筋45倍的搭接長度,并按規(guī)范要求錯開鋼筋接頭位置,一般做法通常按正常配筋穿過后澆帶,待完成該層混凝土澆筑后在3天內用氣割將垂直于后澆帶的主筋割斷,斷隙一般控制在5cm左右。在后澆帶施工前采用電弧焊工藝將斷開的鋼筋進行焊接,焊接質量和搭接長度必須滿足規(guī)范要求,必須按規(guī)范要求進行焊接質量的檢驗。
(2)沉降后澆帶主要是為解決高層建筑結構和裙房的沉降差而設置的。在這個區(qū)段內,兩側的結構沉降差反映到鋼筋上所產生的鋼筋應力和應變相對來說不大,不至影響結構的沉降,因此沉降后澆帶鋼筋一般不采用斷離法處理。但為了便于基礎施工中的清理等工作,也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斷開開口,在澆筑前將斷開部位鋼筋按斷離法的施工工藝和質量要求進行焊接。
(3)由于后澆帶的鋼筋外露時間較長,所處環(huán)境又相當潮濕,容易使鋼筋生銹,為此對后澆帶的鋼筋必須采取保護措施,防止污染銹蝕,影響結構質量。(萬磊)

魯公網安備 37098202000369號